專欄作家, 陳徵蔚

台獨無能者的威而鋼:逢中必反

25 11 月 , 2016  

健行科大應用外語系副教授  陳徵蔚

「台灣獨立」與「逢中必反」看起來似乎是一體兩面;然而事實上有重大的本質差異。基本上台灣早就是實質獨立的國家,中國卻刻意在國際社會打壓台灣,將我們矮化為「地區」。真要堅定的獨立建國,那麼就應該像美國於1776年發表「獨立宣言」,老老實實打上一仗,贏了中國就可以了。偏偏台灣國防上無法與中國抗衡,而經濟上又對中國貿易依存度逐年提高,當真要搞獨立,無論在國際社會或是國內都沒有市場,光是這幾個月陸客人數下滑,就足以令台灣境內觀光產業蕭條,甚至動搖台灣政府形象。

於是,比較聰明的做法,就是打著「反中」的旗幟來模糊「台獨」無能的焦點;「反中」是一個進可攻、退可守的戰略制高點,一方面可以給予台灣民眾政府絕對不「親中賣台」的假象,另一方面可以藉由「抗拒」來營造「獨立」的幌子。更重要的是,當政策出現問題,政府施政不力時,還可以把責任全部推卸給對岸,聲稱中國打壓,導致政府施政無力。

於是,台灣政壇出現了怪異的矛盾:努力與中國和平相處,創造雙贏的政府,被抹紅為「傾中賣台」,即使施政很有成效,也可以被指責為「私相授受」、「利益交換」。反而表面上對中國大加撻伐,抱持不合作態度,卻可被認為是維護台灣利益,不與中國同流合汙。但是私底下是否赴大陸進修取得學位,或是投資企業賺人民幣,反正都是檯面下運作,不妨礙表面的「反中」立場。

然而有趣的是,即使再怎麼「反中」,也無法真正實現理想中的「台獨」與「建國」;也就是說,既然實質的目的確定無法達成,好歹也要在一旁搖旗吶喊,裝得很認真。這種手法我們都了解,這就像在老闆面前即使沒工作,也要裝得很忙一樣。「反中」,就有這種「沒事找事」的特徵!

更重要的是,因為「反中」來自於無力「獨立」,因此勢必得要聯合次要敵人,打擊主要敵人;「反中」的必然趨勢是南向吸引東南亞、澳紐外資與遊客,不然就得攏絡日本、美國來支持台灣。結果,表面上政府嚴正抵抗中國,做足了面子。實際政府不得必須透過貿易妥協,取得日本、美國的奧援,因此,自然必須開放許多問題食品與產品,危及台灣人民健康與權益。這種「狐假虎威」的做法,最後非但未必能抵抗中國,反而可能被其他國家吃盡豆腐、人財兩失。就好像當年積弱不振的宋朝,無論是「聯金滅遼」還是「聯盟古滅金」,最後都是被徹底剝削,甚至難逃遭併吞的命運。

「反中」的另一個問題,在於盲目的孤立主義令我們陷入無謂的「文化純粹」盲點中;潘恩的《常識》影響美國獨立非常深遠,他在論文中大力鼓吹「去英國化」,建立美國主體意識。然而,潘恩的中心思想在於與英國的政治控制及經濟壓迫劃清界線,而不是否定英國文化。這代表政治即使可以壁壘分明,但是文化本身卻是具有歷史傳承性,並不會因為「承先啟後」而被統戰。相反的,美國正因為是文化大熔爐而產生了璀燦文化。如今的台灣,可說是文化創意發光發熱的土地,融合了原住民、西班牙、荷蘭、日本、中華文化,特別是閩南與客家文化的精髓。

「泰山不辭土壤,故能成其高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」,台灣今日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多元性,絕對不是因為「去中國化」、排斥中國歷史文化,甚至禁止寫書法、玩扯鈴,或是不再背唐詩、宋詞,不讀論語所造成。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擁有中國歷史最精髓的文明,台灣的眷村文化融合了中國各地的小吃、藝術等,創造出了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特色。台灣正是因為使用繁體中文,並且多年來復興中華文化,成為華人世界中最完整保留中華世界文化遺產的地區。

綜觀歷史,排他性的文化不是過度種族優越的盲目,就是極度自卑的抗拒;盲目的種族優越創造了納粹與二戰,創造了白人優越主義。而極度的自卑感正如同如今的台灣政府,一天到晚害怕被統戰,於是只好畫地自限,故步自封,最後搞得大家只能關注島內的雞毛蒜皮,眼界無法放寬。

一個國家的高度不是來自於它的疆域廣大或者國力堅強,而是來自於其器度;因此,請不要再拿「反中」做為自己似乎台獨得很努力的幌子,也不要再以「中國打壓」做為自己施政不力的藉口。一個政府能夠得道多助,靠的是明確的施政路線,以及明智的外交身段。最重要的是,體察國內民眾真正的需要,不因為自己的無能,讓人民吃悶虧。

, ,

By



Recommended